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郑亚丽 于山
提起“孔庙”,人们往往想到山东曲阜。然而在浙江衢州,同样有一座意义非凡的孔氏家庙——
公元1129年,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携“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随宋高宗扈跸南渡,后赐家衢州。“南孔”由此生根,衢州被称为“南孔圣地”。
《南孔》音乐剧巡演南京站。受访者供图
2023年,由衢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浙江演艺集团倾力打造的音乐剧《南孔》横空出世。令人惊喜的是,这部根植于地域文化的作品,迅速出圈了:
自当年8月首演后,该剧已走过全国近50座城市,演出近130场,今年10月还将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进行商业演出。
一部从地方舞台走出的传统文化题材音乐剧,何以能引发全国性观演热潮,并要叩响国际艺术市场的大门?其破圈与出海的底气究竟何在?
展开剩余87%《南孔》火了
7月26日晚,《南孔》音乐剧在宁波天然舞台剧场开演。
一开场,身穿湖蓝色古装的学子们,集体吟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经典,瞬间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
《南孔》音乐剧,是根据“孔洙让爵”的经典历史事件进行创作。故事讲述了元世祖诏命已在衢州安家百年的孔氏大宗(孔子第53世嫡长孙衍圣公孔洙),重回曲阜奉祀。面对抉择,孔洙为了守护心中的“天下”与南宗家庙,将“衍圣公”爵位让于曲阜宗弟,自己则化官为民,回到衢州“衍圣弘道”。
舞台上,厚重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载,而化为鲜活的人物与充满张力的戏剧场景。
当孔洙的辞封激怒元朝君臣,戏剧冲突达到顶峰。面对忽必烈的震怒,孔洙动情陈词:一是不舍五代繁衍生息的故土与家中高堂;二是坚守道义——“让爵归鲁、化官为民”,强调“大宗唯孔”,倡导“无分南北西东”的儒家大同理想。
7月26日晚,《南孔》音乐剧在宁波天然舞台剧场开演。记者 郑亚丽 摄
剧中,忽必烈最终被其气节感动,允其归乡,并赞叹:“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剧外,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在那个熏染着烽火狼烟的年代,为孔洙坚守的“礼”而深深动容。
演出结束,许多观众仍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离场。沈女士带着女儿激动地与演员互动:“演出太震撼了,让我们完整了解了‘南孔’的历史文化。”
坐在记者身后的徐先生与妻子一直在讨论剧情。他表示,这是自己第二次观看,“《南孔》的台词精准有力,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通俗易懂却直抵人心”。
7月26日晚《南孔》音乐剧结束后,观众和演员们互动。记者 郑亚丽 摄
宁波观众的反应,是全国巡演盛况的缩影。过去几年巡演中,作为新国风原创音乐剧,《南孔》每次演出都会实力圈粉,总有粉丝只要有机会就会一刷、二刷甚至多刷,巡演城市的上座率基本达到九成以上。
粉丝玖玥在厦门戏剧节邂逅《南孔》后便成为忠实拥趸:“我特别着迷于剧中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每次看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亮点,充满惊喜。”每一场演出她都不遗余力地推荐给朋友,让更多喜欢传统文化、喜欢音乐剧的观众“入坑”。
专业领域的认可同样分量十足。目前,《南孔》音乐剧已荣膺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剧目、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第九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剧目等多项荣誉,并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文化和旅游部2023-2025艺术创作三年行动计划扶持项目。
如今搜索《南孔》,一个标签格外醒目:中国式音乐剧的开先之作。
好剧炼成
《南孔》的火爆,是浙江演艺集团董事长周阿勇预期内的。他表示,虽然题材来自地方传统文化,但他们一开始就要做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品。
在许多专家看来,将儒家思想、孔氏南迁史,浓缩于孔洙个人充满戏剧冲突与人性光辉的抉择故事中,本身就是一项挑战。
“扎实的剧本是关键。”周阿勇强调。从谋划、实施到正式演出,《南孔》音乐剧的打磨历时2年,团队先后召开研讨会近20次,全部推翻式的剧本重塑就有8次。
拿剧本的主题来说,一开始聚焦的是“大宗南渡”。但在反复研讨中,团队认识到“孔洙让爵”这一事件,更具时代穿透力,也更能彰显儒家“礼让为国”、衍圣弘礼的道义儒风,是跨越时空、能引起现代人共鸣的精神内核。
网友“林上晚夕”的观后感印证了这一点:“孔洙面对‘不存名于世,不留痕于史’的威胁,仍选择抛下光环,甘为凡人坚守心中的‘礼’,这种精神力量令人震撼。”
除了扎实的剧本,不少观众提到了音乐剧的形式,降低了观赏门槛。
创作团队告诉记者,一开始的载体并非音乐剧。他们是根据主题变化,逐步调整表现形式,从“宋韵剧场”“音舞诗画”到“歌舞剧”,最后才定位于音乐剧。
正如有观众点评,“当演员以动人的歌舞,引领我们走进那个由后人追忆构筑的故国光影,《南孔》便超越了简单的文化说教,成为一场直击心灵的视听盛宴”。
虽取材于地方文化,但《南孔》的制作汇聚了全国顶尖力量。创作团队由总导演钟浩,编剧刘春、李竟榕,作曲吕亮,视觉总监任冬生等业内翘楚领衔。既有外请专家,也有浙江演艺集团创作团队参与。
在市场开放上,《南孔》也做了不少尝试。
一方面首次和保利院线合作,3年采购50场演出,《南孔》也成为2025年保利剧院巡演城市数量第一的剧目,在全国有了更多曝光量;
另一方面每场演出后举办签售会,主演与粉丝观众互动热烈,许多年轻人自发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发表剧评,在北京的一位斯里兰卡留学生还专门为《南孔》写了长达1500多字的剧评。
“《南孔》不光火了,也活了。”周阿勇说,这些市场涟漪,让《南孔》走向更多寻常百姓家。他们也将继续按照“短期修改+长期提升”相结合的思路,不断打磨剧作,持续提升《南孔》的品质。
如何破圈
《南孔》音乐剧的全国巡演与即将启航的海外之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的一朵浪花。
纵观传统文化“破圈”案例,这些年涌现了不少:
《唐宫夜宴》通过舞蹈与现代舞台技术结合,成功吸引年轻观众;《洛神水赋》水下舞蹈演绎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魅力;《只此青绿》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将写意山水舞至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
《只此青绿》吸引新加坡观众。图源: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网
一系列“破圈”之作的成功,共同指向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究其根本,时代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强烈的情感共鸣,是解锁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的核心密码。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认为,越是依托传统文化进行的创新表达越能“俘获大众”,特别是“俘获年轻人的芳心”。
他举例,《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中华文化与科技创新结合,通过对传统神话题材进行了新的挖掘,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情感共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下紧密结合,以当代人的审美和情感为依托,通过崭新的形式和艺术语汇,在当下找到新的表达、新的诠释,进行新的演绎。”韩子勇强调。
成功的经验总是相似的,但在《南孔》的出圈过程中,记者也发现了不同:实现了历史和当下的梦幻联动。
剧中,有麻饼、水亭门等衢州标志性元素;剧外,衢州首创“城市巡演+城市推介”传播模式,通过在巡演地剧场大厅搭建南孔市集,展示衢州特产和非遗技艺,让看剧的观众直观感受到衢州的人文风物、文化美食。此外,针对巡演所在城市的市民,衢州文旅部门还推出了多项衢州境内主要景区阶段性门票免费政策。
衢州水亭门夜景。受访者供图
这种联动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引流”效果。2024年的巡演中,有近两万多名观众走进剧场观看《南孔》。在剧外,有近万人因为《南孔》走进了衢州。因为一部剧爱上一座城,照进现实。
当观众在剧场感受孔洙的抉择,在市集触摸衢州的烟火气,再亲临南孔宗庙聆听琅琅书声,漫步水亭门外感受涓涓水声——
《南孔》构建了一个从舞台艺术、沉浸体验到实地感知的完整文化生态链。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更成功地将“南孔”这一文化IP深度融入衢州的城市肌理与文旅体验中,实现了“剧本”与“地方”的双向奔赴和现实承接,让抽象的文化精神在具体的时空中变得可感、可知、可游。
这,何尝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的一种借鉴。
发布于:浙江省通弘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