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诗意的修行;教学,是一段心灵的旅程;教师,是一位灵魂的舞者。为打造品质教育,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东莞市可园中学积极为教师们搭建分享交流、教研相长和专业成长的平台,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可中教育家。
坛主简介
倪锐添,东莞市初中化学学科带头人、东莞市初中化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多个;撰写论文在《化学教与学》《实验教学与仪器》等省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在多地开设专题讲座十余场。
本期微讲坛精彩片段
学校于2025年5月9日举行了“可中智汇•微讲坛”第17期,主题是《“三新”背景下中考备考策略的实践与思考》,由倪锐添老师主讲。
展开剩余82%讲座核心内容
为深入探讨“三新”(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实践,近日,东莞市可园中学教育思想汇开展专题微讲坛活动,化学学科倪锐添老师以《“三新”背景下的备考策略》为主题,结合中考政策、命题趋势与教学实践,为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分享。
把握命题方向: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倪老师首先结合新旧课标命题原则,系统梳理了当前中考的核心导向:
(一)双基为本,难度可控:中考命题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为根本,近年东莞市中考平均分约80分,基础知识占比稳定在80%左右,是备考的“基础盘”。
(二)情境驱动,能力导向:“无情境不命题,无素养不命题”已成为新趋势。试题形式突破传统固化模式——如物质变化与性质类题目,不再局限于“四字成语”或古诗辨析,而是融入科普阅读(如2023年省卷第17题)、真实科技情境(如液氨储氢的化学/物理性质判断),重点考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频考点聚焦思维:离子检验(氯离子、硫酸根与碳酸根离子的干扰项分析)、多功能瓶装置选择、实验探究成分猜想(ABA/ABC模式)等题型,连续多年高频出现,需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外显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二
夯实备考根基:知识结构化的实践路径
针对复习阶段的核心任务,倪老师提出“知识结构化”是突破传统“碎片化记忆”的关键策略:
(一)构建“双维网络”:以单一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水)为核心,从“生成反应”(物质来源)与“参与反应”(物质去向)两个维度展开,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例如,氧气的复习需涵盖实验室制法(如高锰酸钾分解)与氧化反应(如燃烧、缓慢氧化)等具体应用场景。
(二)提炼“类物质模型”:选取典型代表物质(如碳酸钙作为盐类代表),通过其性质、反应规律的归纳,辐射同类物质的共性特征,实现“以点带面”的高效复习。
(三)强调“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价值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较于直接使用教辅现成的结构图,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梳理、修正与完善,真正将知识内化为个人认知体系的一部分。
三
深化教材价值:新教材的“隐性资源”开发
倪老师特别强调,新教材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素养培育的重要依托:
(一)思政教育融入:教材新增多位中国科学家事迹(如闵恩泽、徐光宪、徐寿),其中稀土专家徐光宪因与当前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战略资源关联密切,需重点关注其科学贡献与精神传承。
(二)方法指导显性化:教材中“方法指导”栏目是解题思路的“方法论指南”,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此类内容,将隐性思维过程转化为可操作的解题策略。
(三)课后作业命题化:近年中考命题与教材课后作业高度关联(如去年中考原题即源于教材作业),复习阶段需“回归教材”,重视教材习题的拓展与变式训练。
本次分享以“三新”要求为纲,以教学实践为据,为老师们提供了清晰的备考路径。正如倪老师所言:“备考的本质,是从‘知识复现’到‘素养生成’的转化。”唯有把握命题趋势、深化知识结构、挖掘教材价值,方能实现“精准备考”与“高效育人”的双重目标。
来源:东莞市可园中学
发布于:广东省通弘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